网站首页 > 关爱工作 > 风流人物

用初心使命书写“五老”故事 ——记迎江区新洲乡关工委执行主任朱昌宏

【时间:2025-04-22】【阅读:90次】

朱昌宏是一位在基层政府机关工作多年的老党员干部,2020年退休后,因他工作诚恳敬业,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热心公益事业,很受广大干部群众尊重,被聘请为乡重点工程顾问,同时兼任乡关工委执行主任。这一任四年多,本该颐养天年的他,在平凡的关工工作岗位上,用初心和使命再次书写他作为“五老”不平凡的人生,继续传承着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2021年,他被市关工委授予“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新洲乡是独立于长江中心的一个小岛,交通不便。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大多到岛外周边城市购房定居,适龄儿童跟随父母外迁。剩下为数不多的青少年也都在安庆周边学校就读。针对服务对象不在服务区的特殊情况,朱昌宏犯了难。为了弄清全乡青少年的准确信息,朱主任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走遍了全乡五个村的家家户户进行摸底登记。走访中,他发现大部分孩子尽管随父母进城定居读书,但户籍仍在新洲;还有一部分孩子寄宿在城里学校,每逢周末和假期都回乡和爷奶父母团聚。针对以上情况,朱主任有着自己的想法,对于定居在城里孩子,乡工委与就读学校建立定期联系机制及时掌握学生在校状况有针性的开展帮扶工作对于寄宿学校的孩子,关心的重点是他们校外的教育和安全管理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孩子们从家到学校,要乘车、乘船,还要中途倒车,既麻烦又不安全。为此,朱主任争取到乡党委、政府的支持,安排专车和专人,在周末和节假期接送孩子们上下学,解除了孩子和家长们的后顾之忧。


村有一名初中在外定居就读学生因父母婚姻关系破裂该生思想波动很大学校与乡关工委沟通朱主任和村关协负责人亲自上门找到该生谈心情绪并帮助其决生活中的困难让其放弃了辍的念头

康宁村五星组冯磊,2岁时父母离异,父亲患有精神疾病,是农村五保户。2012年3月父子两人被乡政府安排到敬老院照料生活,朱昌宏主动承担与其结对帮扶任务,他牵头与教育部门联系,将9岁的冯磊送入了小学读书,并会同村关工协和敬老院商定了生活与学习帮扶计划。明确了村关协主任和敬老院院长为第一责任人,负责帮助冯磊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让其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2017年9月,冯磊随校转入安庆碧桂园分校住校就读6年,本着学习上关心、生活上关照、经济上帮助的原则,朱昌宏同志又与该生就读学校建立了定期联系机制,坚持每两周与该生见面交谈一次,及时掌握动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为缓解冯磊的经济压力,朱主任出面找相关部门反映情况,并会同乡民政为其申办了低保和农村孤儿生活补贴,每年还为其争取爱心助学资金2000元。2022年9月,冯磊考入安庆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朱昌宏同志又联系了上海智租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李学军总经理与其结对帮扶,不仅全额承担了其在校读书期间的学习费用,还允诺只要本人愿意,毕业后就可以帮助其解决就业问题。目前该生已进入实习阶段。近几年来朱主任奔走呼号,联系新籍在外多家企业筹措善款40万元资助困难学生281结对帮扶236对,与乡民政办、乡村振兴办等部门协作为留儿童和困难学生申请农村低保7家,困难大学生雨露计资助1人

在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同时,朱昌宏还主动带领全乡“五老”志愿者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建设之中。由于新洲乡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政策宣传、农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等很多工作都需要人去落实。朱主任于是把全乡112名“五老”志愿者组织起来,扛起了乡村振兴的大梁。


他根据个人的文化、技能、威望等特征让“五老”志愿者分别担任“五员”,即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环境优化管理员、防汛指导员、农技辅导员。这些“员”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专长,奉献智慧,得到了群众的赞赏。尤其是朱主任,由于是土生土长的新洲人,情况熟、经验足,能为乡党委、政府正确决策提供参谋,而受到尊重和好评。在出谋划策的同时,朱主任也没闲着,每次中心工作他都披挂上阵,独当一面开展工作。每年的汛期圩堤防汛,朱主任都被委任为乡防汛指挥部办公室主任,负责防汛人员、物资、资金、后勤、抢险等等工作安排和调度。在汛情紧张时,他常常是彻夜无眠。在他的影响下,2024年的汛情灾情中,全乡78名五老人员主动报名参加一线防汛义务查险工作有六名验丰富的老同志被区、乡防汛指挥聘为防汛土专家”,直接参与指导全乡防汛工作为夺取防汛工作全面胜奉献智慧和力量

新洲乡是农渔、农旅相结合发展方向,但农业还是主导产业。朱主任认为,五老要想在乡村发展中更好发挥作用,必须拥有农业生产技能2024年他组织邀请市农业专家乡举办培训多次让这些本来就是种地能手的老农掌握了更多更新的技术,并采取以老带形式培养土专家”“田秀才40多人新型农民30人五老任村农指导员10人通过这些活动实现了村村有产业个个有品牌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显突破农户家庭收入有显著提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南木圩堤岸线治理项目建设中,南木村住在圩堤上的300余户农户必须搬迁到地势相对较低的圩内。对于在高高的圩堤住惯的农户非常不理解,也不配合。为了让农户明白治理是为了确保圩堤长治久安的道理,朱主任亲自带队,深入农户进行动员,组织开展拆迁工作。过程中,不少“五老”也主动加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搬迁工作在两个多月圆满完成。在南木村还迁房置工作 由于前期工作扎实细致化解矛盾于无227套安置房只用了一天时间圆满完成了分配。 

(撰文:戴月红   审核:王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