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成长园地 > 家庭教育

我家的家风

【时间:2025-04-07】【阅读:148次】

孝敬长辈、勤俭节约、睦邻友好、乐于助人、关爱晚辈、和谐邻里,这些构成了我家的家风。从我的祖辈,到辛勤工作的父母,再到我这一代,优良的家风如同传递的火炬,代代相传,永续不息。

我的家庭平凡无奇,却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没有波澜壮阔的传奇故事,但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我们都能深切体会到幸福的真谛。相互尊重、理解和爱护,这三者构筑了我幸福的基石,也是我家庭和谐与快乐的根本所在。我的父亲是一名教师,出生于1925年,是一位非常传统的老先生,当地人都尊称他为“大先生”。母亲则是一位家庭主妇,她的身体一直不是很好。此外,家中还有奶奶和我们三兄妹。受父母的影响,我们三兄妹之间建立了深厚的相互理解和支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我们总能手挽手、肩并肩,共同攻克难关。尽管生活中难免有不愉快的时刻,但正是这些经历,如同催化剂,使我们的家庭纽带更加坚固,更加美好。

敬长辈

我的祖父在三十七岁时因肺病离世,那时,我的父亲年仅九岁,家庭的重担猛然间落在了祖母柔弱的双肩上,她独自一人挑起了养育大姑母、父亲及小姑母三兄妹的重担。由于年轻时劳累过度,奶奶患上了哮喘,无法从事体力劳动,稍一劳累,便会诱发剧烈的哮喘。

母亲待奶奶如亲生,照料无微不至。在家庭困难时,母亲是尽其所能,为奶奶备一点好的食物,如蒸个鸡蛋烧点鱼汤她常常对我们兄妹三人说:“奶奶身体不好,这点吃的是给奶奶的。我们总是点头理解,但奶奶总是偷偷地想分给我们一我们总是悄悄地躲开。母亲闲时,便陪奶奶聊过去的事讲发生的新事,手中亦不忘纳鞋底、缝补衣服。她还会细心地为奶奶洗头,耐心地修剪奶奶那双传统小脚的趾甲,尽管这是一项既耗时又费力的工作。自奶奶四十多岁起,她就不再下水洗衣,也不再下菜园劳作。父亲在县城工作,我们年幼,家中的重担全都压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肩上。奶奶常对邻居们说:“儿子对我好是理所当然,但媳妇待我如此贴心,难找”邻里们纷纷称赞母亲是位孝顺的儿媳,父亲也常常自豪地说:“在外工作,最让我安心的就是家里老婆和母亲相处得比我还亲。”

我的妻子继承了我家的传统家风,在家中她总是任劳任怨,对待长辈充满了孝心。我母亲的身体状况一直不是很好,尤其是年,她不幸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这使得她的日常生活需要更多的照顾和关怀。然而,我的妻子从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嫌弃,她总是耐心地帮助母亲洗头,细心地修剪她的脚指甲。随着病情的加重,母亲的脚部因为营养不良而出现了水肿,有时会涨破流水,但我的妻子依然不离不弃,继续帮她洗脚,给予她无微不至的照顾。自从我的妻子嫁入我家以来,父母的厚衣、蚊帐、被褥等重活累活都是由她来负责清洗。我母亲在见到亲朋好友时,总是不吝赞美之词,她会满怀感激地说:“我的儿媳比亲生女儿还要亲多了!”

勤俭节约

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教我背诵《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吃饭时,父母总是让奶奶与我们兄妹先吃,而他们则忙其他事务,或带着微笑在一旁观看。待我们饱腹之后,他们才剩余的饭菜,若,便往饭中添些清水,将就着成为泡饭充饥。我们小孩有时吃不下,碗里剩下的一点饭菜,父亲从不嫌弃地吃下。20世纪60年代,由于粮食极度紧缺,能吃上一顿米饭,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一种奢侈。我们的衣皆出自母亲之手,兄弟姐妹间轮流穿。彼时,布料色彩单调,黑灰蓝成为主流,年轻人与孩童却偏爱草绿色,解放军军服的颜色引领潮流,男女老少皆宜,即便补丁重重,也依然穿着不辍。由于布料的限制,即便在过年时添新衣,也是姐姐先穿,然后依次轮到我和妹妹。父母每年几乎穿着同样的衣服,父亲有一件灰色中山装褂子,母亲有件蓝士林满襟褂子。而我们因为每年都长,每年添置一两件新衣母亲总选择大条布,因大条布是宽幅,然后让染匠染上所需要的颜色。在父母的熏陶下,我们三兄妹穿着朴素,从不嫌弃衣物的旧,也从不奢侈浪费,培养了我们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睦亲和友

所有的亲戚总是称赞父母慷慨,尽管自己家庭困难,但对亲友从不吝啬。记得小时候,瞎子表爷来看看奶奶,还带来一个傻傻的小孩(牵瞎子表爷走路),那天,母亲特地给那位随瞎子表爷而来的小孩,盛上了满满一碗晶莹剔透的白米饭,还夹上了许多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小孩狼吞虎咽地着,而我们兄妹三人则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吃着自己碗里的菜饭,心中难免泛起一丝不悦。那时,每人每年粮食配额仅有三百多斤稻子,得益于母亲的精心安排,我们每天仅一顿菜饭,其余两餐则以稀饭或米糊充饥,在那个年代,每一餐都显得尤为珍贵。母亲也许无意教我们什么,但我从母亲的行动中学会了对所有人的尊重。

乐于助人

在我家,有一个传统,它始于我的曾祖父,他是一位辛勤的挑窑货者,走大街小巷,售卖着各式各样的陶瓷制品,如缸、罐、钵、坛等,他的工作非常辛苦。他经常对我们家族成员说:每当有卖窑货的人或者那些辛勤体力劳动的人向我们请求饮水时,我们应当以茶水来款待他们,而在饭点时,我们还应该为他们提供饭菜。教导一直传承到我父亲这一代,他继续教导我们要尊重每一位辛勤劳动的人。受到祖辈精神的感召和影响,我们家在炎热的夏季,离家较远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参与双抢(即抢收和抢种)的农民们提供清凉的茶水,这一善举我们家坚持了长达十余年之久,直到田地承包责任制开始实施之后,这一传统行为才结束。这种无私的奉献和关爱,赢得了许嘴村东方小队、许祠小队、开庄小队等众多村民的广泛赞誉和尊敬。

呵护晚辈

从小到大,我们三兄妹就在父母严格的教育和指导下成长。他们不断地提醒我们,要坚守自己的本分,对待生活要保持谦逊和谨慎的态度,绝对不能轻易地接受别人的馈赠。他们总是强调,无论我们面对什么样的情况,都必须以勤奋和努力作为我们行动的准则,不能有丝毫的懒惰和放松。父母经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至理名言是:力气是浮财,用掉又来,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中。记得有一次,我因为一时的好奇,偷偷摘取了邻居家的毛桃。这件事情被母亲发现了,她非常严肃地要求我将毛桃归还,并且亲自带着我去邻居家道歉。她还额外对我进行了惩罚,那天晚上我被禁止吃晚饭。尽管我的父母对我们充满了深深的爱,但他们从不轻易地表达出来,总是将这份爱深深地埋藏在心底。

和邻睦里

母亲,总是那个能温暖人心的存在,特别是在邻里关系中,她展现了独特的睦邻之道。她常说:“远亲不如近邻”,因此,与邻居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她擅长孩童的老虎头鞋,常有邻居求教,母亲总是热心传授技艺,并慷慨赠予五彩丝线。母亲拥有一件蓝士林布料的满襟褂子,每当邻居家有重要场合需要出席,她总是大方地借出。在日常生活中,她也乐于倾听邻里间的琐事,给予他们安慰和建议,成为大家心目中的贴心人。节日来临,母亲总会准备自家美食,如过年炸圆子,让我挨家挨户送去,共享节日喜悦。

母亲的睦邻行为,不仅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和谐,也让我们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用心去关怀身边的人。在她的影响下,我们也开始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我还成为市关工委成员、市教育局关工委副主任,为构建更加美好的邻里关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美好家风的熏陶下,无论是我的孩子还是孙辈们,从小就学会了尊重长辈。无论是节日还是平日,他们总是主动向我们问好,关心我们的健康和生活状况。我们每天都会聚在一起,分享各自的喜怒哀乐,家中总是洋溢着欢声笑语。孙辈们尤其活泼可爱,他们纯真的笑容和稚嫩的话语,常常让我们抛开烦恼,找回内心的平静。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我们学会了感恩和宽容,珍视彼此间的情谊。每当我看到孩子们茁壮成长,家庭和谐幸福,我便深感所有的付出都是那么的值得。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单元,只有每个家庭都和谐美满,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

 

 

作者简介:许文祥,2019年4月任桐城市教育局关工委副主任,2020年3月任桐城市关工委副秘书长。2022年11月任桐城市教育局关工委副主任(主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