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关爱工作 > 风流人物
一名文凯人对关工事业的孜孜追求 —记望江县文凯学校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关工委主任汪毅
【时间:2023-06-30】【阅读:1256次】
姚 云 王爱平
2022年6月13日,安庆市关工委《关于贯彻中央和省委“两办”<意见>通知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座谈会在望江县文凯学校召开,市关工委主任宋圣军,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秘书长李跃云等市县领导参加,并再次调研该校关工工作。安徽省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陈履祥、安庆市关工委原主任张世云、常务副主任檀宜宏、周普福,安庆市政协副主席、望江县委原书记李跃云,市教体局关工委主任王建辉,望江县委原书记霍辉,县关工委主任王学平,原主任詹多淼等省市县领导多次亲临该校检查指导,充分肯定该校关心下一代工作有灵魂、有朝气、有成效。
近些年来,该校被授予全省关工委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望江县关工委爱国主义基地,安庆市关工委主任宋圣军说:“来到文凯感触很深,说明汪毅是一位非常有情怀的人,境界高,把智慧教育放在第一位,而且红色有标杆,办学有特色,这些成绩的取得,不是一日之功,而是旷日长久坚持的结果”。
该校关工工作可圈可点、出彩出色,这些成绩都要归功于该校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关工委主任汪毅,二十年来,对关工工作始终不渝、孜孜不倦的追求。
一心为了关工的事业
“教育不是产业,而是事业;办教育要有爱心、要有情怀;办学校不是做短板,而是做长线”。汪毅目光高远,目标远大。
汪毅是一个读过两年书就辍学的铁匠出身,10岁放牛,11岁学打铁,14岁挑起担子跑单帮。先后开过铁匠铺、修配过农机具、养猪养鱼,搞过建筑业、办过澡堂,经营过宾馆。在他41岁2003年那年,独资创办了望江县文凯学校。自此与教育结缘、与学生结缘、与老年人结缘、与责任担当结缘,更是与关工工作结缘。
2002年春节期间一天晚上,汪毅当时在自家开办的“踏浪浴室”门口,看到两名中学生模样年轻人在喝醉酒后滋事斗殴,当看到一人拔刀准备挥砍时,他挺身而出,及时制止可能发生的流血冲突。他没有简单拉开就算了,而是详细了解到原来是前一年中考失利,因失去读书的机会,无所事事,在街头闲逛酗酒生事。这次经历让他久久难忘,也引起他高度关注。本就辍学的他,联想到自己苦难的童年,身临其境感慨万千。另一件事是,当时有一个木工找到他,想让他的孩子上高中读书,他找了几个朋友,都没有结果,心里凉透了。那时,望江县城仅有两所高年级中学,每年有大量初中学生毕业后,因继续深造的高“门槛”受阻流向社会,上网玩游戏、喝酒打牌,成为社会、家庭不安定因素。那个时期初中升入高中录取率低,有条件的家庭孩子高价借读,没条件的家庭子女任其自由。由此,他心中萌生了要投资办学的念头,要让那些想读书而没处可读的孩子能有个读书的地方。于是,历来作风雷厉风行的他,花费80多万元,买下了原翠岭乡城北村办倒闭的造纸厂和邻近一栋办公楼房,2003年,又追加投资300余万元,挂牌办起了私立“望江县文凯学校”。办学以来,他就把入学的孩子当成自家的子女,从生活中关心,学业上关注,情感上关怀,人文上关爱,时时处处、点点滴滴身体力行。因为进入该校的学生,都是些公办学校多次筛选下的生源,学业底子薄、多数还有点小调皮,特别是这些学生绝大多数家庭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爷爷奶奶隔代家教溺爱,自然管教难度会更大,长期处于无人有效管教。面对这些留守来校的学生如何管、怎样管,还要管好、管出成效?就成为汪毅心头天大的难题,那段日子里,他茶饭不思辗转反侧:来校读书孩子家庭给予了多大希望,但这些正值青春期未成年学生又正处于心理逆反期,不仅要从文化书本知识学业成才上去育人,更要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踏实做人做事,成为社会有用之人。分析到生源这种情况,汪毅脑子有了想法,针对留守学生多、管理难度大的特点,2004年,决定成立独一无二的“留守学生工作站”并亲任站长。有了机构,从基础工作做起,认真排查,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安排教师根据所授课程和年级,兼任各年级留守学生的辅导员,与留守生“一对多”结对子。除关注留守生学习外,更要关心其心理心灵的健康。每年为留守生举行集体过生日活动,班级举行“关爱留守学生,将爱进行到底”主题班会,尤其是逢年逢假日,汪毅都会亲自与留守生一起聚餐,真切感受文凯大家庭的温暖。2008年,在工作站的基础上,较早在全县教育系统学校建立基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他再次任主任,并加强了与县关工委的工作联系,得到重视和支持。2010年,他又决定成立家长学校委员会,通过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齐抓共管。为使关工组织工作常态化开展,他按照县关工委和教育主管部门关工委的要求,始终把关心下一代工作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一把手”工程,列入党支部的重要议事日程,时时记在心里,拎在手中,亲自部署安排,与学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做到组织上健全、思想上重视、人力上支持、物质上保障、行动上参与。只要是关工工作需要的,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实行倾斜。现在该校的关工委,有专门的办公室、活动场所,有捐资助学台账,有留守学生台账,有“五老”信息登记台账,建有青少年党性教育馆,硬件、软件规范有序。
一心为了学生的有书读
“让想念书的孩子有书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成人成才。”这是汪毅办学的初衷。
2004年,正是办学初期,资金本就周转困难,一名来自太慈镇沈哲秀,父亲智力较低,母亲又残疾,家境贫寒,哥哥因无钱读书早早进入社会,在外务工。当年,她家里不仅没有一件电器,连照明用电都困难。沈哲秀成绩优秀,但家里实在没有条件让她继续上高中读书。汪毅得知情况后,给她家安了电,买了电视,装了电话,并主动接收该生到学校就读,免去她三年高中学杂费和生活费。汪毅深知,办教育,不仅是要得到资金,最重要的是让像他一样想读书,却没钱读书的人能读上书,上得了学。三年后的2007年,沈哲秀被安徽财经大学以高分录取,小沈好高兴,但难题又来了,家境是这样,如何再上学?每年寒暑假都要上门走访的汪毅立即就察觉到她失落的原因,并再次承诺继续资助她上完大学,四年后顺利毕业。此后,她的家庭因汪毅而改变,走出了生活困境。现在的她,时刻念叨着像父一般的好人。
徐娟,宿松籍学生,一家四口在出租房度日。父亲患有肺病,在一次生病住病期间,汪毅知道该生家庭情况后,资助7000元治疗费。2006年暑期一天下午,小徐打电话求助班主任,哭诉着说她父亲已经病逝在出租房内,不知如何是好。汪毅得知这一噩耗后,第一时间来到居住的出租房。此时正是炎热夏季,遗体平放在一辆板车上,姐弟俩和她的母亲只是坐地哭泣,看到学校来人后立即起身行跪拜大礼,小徐母亲哭诉着说“汪董事长,我们现在怎么办?今后日子怎么过?”眼前一幕让汪毅感到心酸,他立即答应出资办丧事,跑民政局、找殡仪馆,安排车辆、组织乡邻,三天时间办完丧事。后又把该生全家接到学校,安排她母亲食堂工作,接受她弟弟在校读书,资助姐弟俩三年学杂费、生活费8万多元,顺利毕业走出了困境。
雷池乡聂某娟姐妹,凉泉乡周某军,双胞胎邬爱明、邬宝芬,太慈镇徐某红、徐某芳,长岭镇刘某濛,华阳镇姚某悦......汪毅爱心助学遍布了雷池大地角角落落,一个个求学机会,一次次爱心捐助,不仅仅是解决一个家庭,更是传递正能量,传播着人间大爱。
高二学生徐文燕初中毕业后外出务工,在务工中深感知识不足,在她的哭求下,家长同意她继续上学。可她没有参加中考,没有学校能接受她就读,万般无耐中找到汪毅,看到小徐诚恳的态度,又经过了解辍学原因和原就读学校,认为她是个可塑之材,就同意插班就读。小徐文化底子本来就好,经过拼搏,到高二上学期结束时,该生学习成绩已是全年级文科第一名。
办学以来,汪毅从不放弃一个学生,挽救了一批又一批孩子,拯救了一个又一个的家庭。他将“爱心、智慧、恒心、大度、感恩”写进校训,他希望文凯校园走出来的学生们也能这么做,感恩党、感恩社会,报效国家。
汪毅帮助的不仅仅是一个个个体,他是要关注社会这个整体。为此,学校在他的提议下,成立了学生资助中心,每年从学校总收入中提取3%-5%,资助留守生、贫困生、孤儿、单亲家庭及残疾生。2022年,作为支部书记汪毅,又实施了“主动帮扶贫困家庭,积极落实关爱行动”书记领办项目,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78人,单亲家庭16人,孤儿3人,资助近20多万元,减(免)学费、伙食费建档立卡贫困学生239人,通过书记领办项目的不断深化固化,基本解除贫困学生后顾之忧,点燃了生活信心和学习勇气。
一心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每一个孩子都是可造之材,都是家庭和社会有用之人。”质仆的话语,道出了教书育人的真知灼见。教书重在育人,育人重在铸魂,立德树人为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汪毅探索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育人管理方法。
一是教育引导,多措并举。紧扣以“德育人、育新人、新育人”的目标,不断创新育人方式,每周星期一上午举行升旗仪式和师生在国旗下共同宣誓,开展理想信念、思想政治教育。每周组织学生在校园内观看一场红色教育影片,进行思想道德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每年组织年满十八岁学生成人礼,高亢激昂,充满激情。每年的高考壮行,更是举全校之力,为学子们欢呼喝彩,一个又一个丰富多彩的活动,育人育智,陶冶情操。报告会、演讲会、文艺汇演、征文比赛等灵活多样形式开展的“感恩.孝爱”、“十个好”、“祖国在我心中”、“食品安全与消费者权益保护”、“金融知识进课堂”、“雷池文化”进校园等教育入脑入心。红色歌曲、大屏展播、琴房练声、赛场健儿、励志演讲、技能比武,“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班集体”、“十佳学生”评比表彰,营造积极向上向善的育人氛围。
二是营造氛围,优化环境。该校重视环境育人,建有红色阅览室、青少年党性教育馆、毛泽东像章收藏室、德育建筑群、“四史”长廊等,成立了校园广播站,办起了文凯校报、公众号,设置了文化墙、文化走廊、文化灯箱等。校园内孔子雕塑、名人头像、二十四孝石刻、德育建筑群(爱心亭、智慧塔、大度山、感恩园)、近千盆杜鹃花等,无不彰显浓厚的校园文化。让墙壁说话,让建筑有声,让花草传情,营造宜住、宜学、宜读又舒适宜人的校园人文环境。
三是强化养成,赋能育人。讲文明话、行文明礼、做文明人、办文明事,成为班级集体、文明师生的标配。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搭建劳动实践基地、未来作家培训基地,利用渡江烈士陵园、杨湾抗日纪念馆和漳湖回民红色场馆等接受教育。有序、无声、光盘,文明用餐,节俭养德,餐前齐诵经典文化。开展品德礼仪教育,吃好睡好,本身就是一种最有效的做人做事教育。晚寝秒静,成为特色。小事不小,行为习惯养成,从学生时代抓起、从一个个小事做起。
四是家校共育,德法治理。一直以来,该校关工委积极协同德育处、工会、校团委等群团组织,努力办好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建立家校共育模式,积极研究和探索家校共育教育新模式。邀请家委会成员参加学校重大活动,倾听家长心声,形成教育合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网格,提高教学成效。聘请法治副校长,设立莫雄检察官工作室,聘请心理辅导教师,通过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法治讲座等,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学生余某亮家庭富裕,是家中唯一男孩,自小娇惯,行为习惯差,初中曾经读过四、五所学校,是不受欢迎的“问题学生”,就读该校后,汪毅把他作为重点人群,实时实地帮教,在不到两年时间,该生有了较大转变,高三年级时,被选为学生会干部。办学20年来,该校实现零犯罪。
五是立足特长,拓宽渠道。该校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因材施教,不拘一格育人才。开设文艺、体育、舞蹈、传统文化等学生社团。开办美术、音乐、体育、舞蹈、书法等特长班,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特长发展。办学以来,累计培养在校高中学生7000多名,输送5000多名进入高校深造,1000多名文化课基础较差特长生圆了本科梦。2022年高考,何鹏飞同学以99.36分专业课成绩,荣获全省第二名,实现了“真心办学校、情感育英才,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成人成才”的办学目标。